■ 文/本刊记者 吴颖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五年规划”以其神奇的力量,带给中国和世界越来越多的惊喜。广大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取得了一大批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中医药领域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有着悠久的学术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一代代中医药专家学者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国中医药事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之路。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从学生时代开始,便全程跟随导师参与了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也由此得到了系统的培养和历练。多年来,王教授致力于中药资源、鉴定、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将多学科技术有机整合,实现常用中药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真伪鉴别,建立反映内在质量的中药质量标准,并建立、完善其科学评价体系,负责研究制订了80余种药材、饮片、制剂和2种新方法的质量标准,被《中国药典》所收载,为中国国家标准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1 结缘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王峥涛有着那代人特有的勤奋、质朴、坚毅。他无比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系后,应届考入沈阳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继续学习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王峥涛又选择了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生药学泰斗徐国钧院士的亲传弟子。谈起自己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王教授说,专业的选择可能是爱好或需求,而师生之间更是一种缘分。
中医药的传承理念也深深地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情谊中。在徐国钧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王峥涛不仅系统地学习了生药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更耳濡目染,养成了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王峥涛直言自己的成长进步、治学态度乃至人才培养理念受徐国钧先生影响颇深。
做科研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王峥涛教授培养研究生一直强调“目标导向”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选题要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才能更加彰显研究意义,研究的成果也才更贴近实际应用。他说,这个理念也得传于徐国钧先生。从前徐先生就经常这样教导他们,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事,脑海中一定要时时刻刻有“国家需求”这个概念。有了徐先生的言传身教,王峥涛也鼓励、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通过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核心技术的掌握,使研究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四史”教育学习中,作为中药研究所所长的王峥涛深知“守初心、学业务、展未来”的深远意义。他以《中国药典》的发展为主线带领中药研究所的师生们一起重温我国药典的历史沿革。立足行业,活学实干的“四史”学习形式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不仅让大家回顾了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更让各位师生从工作中深刻认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
2 专注中医药标准,守正创新
由于中药多数来源于天然物质,不仅所含成分非常复杂,而且受气候、生态环境、栽培(生产)技术等因素影响很大。中药质量标准是随着中药所含成分的不断阐明、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断提升,以及中药市场出现的新问题和现代分析方法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提高的。
在恩师的指导下,王峥涛从求学时便渐渐意识到标准化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之一。中医药标准是衡量中医药学科成熟度、体现中医药学术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并且在促进学术进步、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期间,王峥涛教授便作为“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项目华东片组长开始了中医药标准的相关工作。
王峥涛教授直言,全面推动中医药标准化是大势所趋,必将深刻影响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标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多学科渗透,将单指标向综合多指标发展,对药品质量做整体评价,才能更好地保证用药安全与有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检测手段科学性、准确性与灵敏度不断提高,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也应顺应环境的变迁与时俱进。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科是全国首批中药学博士点,也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率先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全球前1%的学科,已构建起一条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在推动现代中药自主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致力于提升中药国家标准,王峥涛教授加盟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璧院士的团队,在胡之璧院士、陈凯先院士等的指导和支持下,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药标准化平台。
王峥涛教授提出并践行比较中药学的研究思路和策略,通过对正品、混伪品、近缘品种进行系统的生药学、化学、生物效应差异比较,快速辨识、确立与功效相关的效应物质和专属性指标成分,设计先进、适用的分析方法,研究制定的多项内容为《中国药典》采纳,大幅度提升了国家中药标准水平。
用标准化来承载中医药理论,规范中药生产和临床应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医药才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才能展现出新时代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3 笃志中医药学科,精益求精
谈起学生时代的科研经历,王教授觉得弥足珍贵,这些经历无不在他此后的学术研究中发挥着巨大影响。从课题设计到奔赴产地进行资源调查、采集植物、药材标本,在实验室进行显微鉴定,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研究,难忘的实践经历为王峥涛的科研开展夯实了基础。
名师的指导与熏陶,让王峥涛形成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秉性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并逐渐在生药学领域收获累累硕果,赢得科研界的高度认可。当然,他这种传承于恩师的内心的坚定与持守,也正在影响着他的学生及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王峥涛不仅尽可能地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还对他们的生活加以关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他总是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走进王峥涛教授所在的中药研究所,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更让人觉得温暖恬适的是布置得极为细致的学习环境。师生们在此讨论项目、研究课题,思维碰撞、视角交换,浓浓的学术氛围不言而喻。
王峥涛教授不仅是一位着作等身的学者,同时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整个团队的领头人,谈及团队的发展和如何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王教授认为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大团队还是在课题组内,成员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都十分重要,尤其在现在专业分的越来越细致的背景下,更需要多交流、多沟通。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互动,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不仅有利于取长补短、团结合作,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这些都是团队不断发展和保持凝聚力与创新力的原动力。
新时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分表现出中医药的特色,更应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王峥涛教授认为,“中药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目标,实际上更是一个行动。“中药从古至今都是一直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当然,现代科技进步,会在各个方面促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药会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如今,已执教三十余载的王峥涛教授,仍在他所热爱的事业中辛勤耕耘,矢志不渝。尝百种草,识真伪优劣;读千卷书,觉悟是非曲直——这是他多年求索的感悟,更是一种境界。正如《科学家的修养》一文中所述:“科学家是同自己的智商和知识较劲的人,其艰难困苦无法言讲,唯有不断提高修养,才能完美地驾驭这个过程,让科学成为学问而不是负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享受的心态来对待科研的过程。
王峥涛,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药研究所所长,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药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研究制定的80余项中药标准为《中国药典》采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任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药典》(2010、2015年版)英文版主编,中国药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收稿日期:2020-12-29)